S__164306955.jpg

購買這本書前,真真大概沉思了三日,因為每每閱讀心靈書叢時,都會重新檢視自己,不免會掀起封塵已久的傷疤進行檢視與再次消毒,如同作者所說,在成人之後的人際、職場、家庭中,只要觸碰到相似的警鈴,會聯想起兒時創傷的場景,造成過去創傷的「情緒重現」,很容易將過去與現在的感覺混淆在一起,易啟動自動防衛機轉,如果您和真真一樣想了解自己是怎麼回事,為什麼小時候的創傷會影響現在的自己,那麼這本書就提供了幾個方法,很適合讓讀者從不一樣的角度重新看待同一件事。

這本書提及了許多心理知識涵養,但不代表沒有心理學基礎的讀者就看不懂,書本只是工具,重點是在閱讀它後,開始進行自我剖析、自我重整、自我療癒,這些實踐才是改變自己的過程。另外,作者也提醒大家,書籍只是輔助,當你讀了這本書,發現使用裡面的方法時,仍然難以跳脫被拉回過往羞辱創傷的情緒重現經驗時,建議您尋求專業的心理協助,對您的幫助會更大。

 

▇ 首先,什麼是羞辱創傷?

「羞辱創傷」是作者觀察到台灣與華人社會的一種常見現象,存在於文化當中,影響我們極為深遠。而本書所定義的「羞辱創傷」,基本來說就是「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」(CPTSD)的其中一種樣貌。

所謂的「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」(CPTSD)與常聽到的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」(PTSD)有其類似與不同之處,最大的不同為,造成PTSD的創傷多半較為單一,例如:巨大災難或意外,為單一次的創傷事件;而CPTSD為一連串的創傷事件所造成,時間更為長期、具有持續性

本書所指的「羞辱」,是使用一些手段,貶低、壓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,乃至影響到對方的自尊、對自我的看法,因而使對方感受到羞恥,覺得自己很糟糕。

而「羞辱創傷」,就是在這些羞辱中被傷害、所累積的創傷經驗。羞辱創傷者都有多次被羞辱的經驗,因而造成我們心理、生理的影響,甚至引發身心症、各種生活適應不良或僵化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,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。

也就是說,「羞辱創傷」這類的羞辱,多半具有連續性,可能有一次讓我們印象很深刻的經驗,但在生活的其他時間裡,這些「羞辱」,隱微或直接地出現在生活中、在互動的經驗裡。

作者在實務經驗中發現,「羞辱」大多是「有目的性」的;常看到權力位階高的人用在權力位階低的人,或是在人際關中,以貶低、壓抑對方的方式勾起對方的「自我感覺不良」的羞愧感,藉此達到自己的目的,讓對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做,從而控制對方、讓施行者獲得控制感。

 

▇ 真真個人心得

對有些人來說「羞辱」好像有些抽象、聽起來太學理,以孩子來說,父母幾乎是孩子的全部,當我們期待可以照顧我們、愛我們的人,孩子幾乎不可避免地,會出現不安全依附模式,必然也會產生不安全感。

在此,真真分享友人的童年經驗,她說道……印象裡爸爸時常工作返家後對她說:「我看到妳就一肚子大便。」,有時候不明白自己做錯什麼,就已經被打……還有一次印象深刻,當時補習班有出國遊學的活動,跟姊姊看到後很興奮地在家討論,才剛跟爸爸說遊學的訊息,姊妹倆就被一陣打,那時爸爸口中喃喃自語說:「是嫌我賺得不夠多嗎。」,到後來才發現,原來是因為爸爸自卑作祟,把他工作上、婚姻中的不滿加諸到孩子身上,而她的奶奶非常可怕,退休在家的奶奶如果發現孫女們在生活中若有不順從她管教的地方,待爸爸下班返家後,會向爸爸告狀孩子是有多麼不聽話,然後爸爸也不問原因,就是一陣打罵,而奶奶就會在旁邊享受著這樣的過程,彷彿是在說:這就是不聽我的話的下場,奶奶偶爾會捏著她的嘴唇說:「妳嘴巴都翹翹的,長得很難看,都可以拿個鉤子吊豬肉了。」,也曾在孫女們面前嫌棄在工作的媽媽是有哪裡哪裡做不好……當然,這只是朋友口中的冰山一角,而這些創傷,影響著她的學校、職場、家庭、感情關係中,舉例來說,她曾分享,自己其實打從心底不相信爸媽是愛她的(愛都是有條件的),而且也堅信著不需要他們,他們才是那個傷害她的人,能遠離他們才是安全的,為生存而發展的防衛機轉,在同學、師長眼中,她好像是很成熟懂事獨立的孩子,但其實那只是不得不活下去的防衛機轉罷了。

分享到這,也許有些人會說,長大後能理解父母辛苦就好啦,真的是這樣嗎?這樣用「情感隔絕」、「過度理性化」的華人文化態度去同理父母恰當嗎?那誰同理那時候的孩子?家暴、情緒暴力是對的?最可怕的是,會做出傷害性的壞事,多半是大人,但被說壞的,卻是孩子……實際上,是當時的父母沒有能力去提供愛給孩子,孩子有受傷、被羞辱、甚至是憤怒的感覺與情緒都是真實的,不需要去否定自己的感受,試想如果孩子的防衛機轉是只容許自己裝別人的感受、外在的標準而去討好他人,那孩子是不是就離真實的自我更遠了呢,久而久之的機械化、自動化情感剝離,會讓孩子開始覺得活著是為了什麼,對世界沒有什麼感覺,書本中也有提供讓自己重整情緒、重新歸因的方法,因為若這是一個文化習慣,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框架,就無法跳脫這樣的教養方式

書中舉例道,在採取「心理控制」教養方式的家庭當中,常見出現:只有父母的情緒是情緒、父母的感覺是感覺,孩子是沒有被允許能有情緒自主性的。於是,當因為一點小事,父母情緒爆發,或是讓孩子感覺「自己不夠好,就會失去照顧與關愛」的這些事情,都是「日常」的時候,孩子就帶著這樣的創傷長大。「心」這個容器,裝的就不會是自己的感受與需求,而是能主宰他的生活的父母,他們的情緒與要求。

於是,長大之後的孩子,無法辨識、知道自己的喜好,因為能夠指引他們的情緒已經癱瘓;即使情緒升起,他們還是會習慣性地以別人的情緒與感受為主,讓自己處在「自我需求」與「他人期待」的兩難當中。

而最後,「他人的期待」幾乎都會獲勝,因為這就是他們成長的生存法則。( இдஇ聽起來就很悲傷,掏空自我換取別人/社會認同)

我們要做的,不是討論對錯,而是彌補、改善與預防。若有機會了解,怎麼做能讓孩子得到愛與支持、怎麼做能讓孩子不受傷害、怎麼做能讓孩子的人格健全發展……了解孩子與大人一樣,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、是平等的人,需要被平等的對待與尊重,對整個社會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。

 

▇ 羞辱創傷的形式

「羞辱創傷」的形式來說,有許多人以為,「羞辱創傷」就是發生在原生家庭。但實際上,羞辱創傷出現的形式有許多種,也不僅僅出現於家庭,在學校、人際,甚至職場,都會延續著這個「羞辱」的文化習慣,一刀一刀地劃在孩子的心上。

*欲見更詳細的 「羞辱創傷」的形式請點此連結

 

▇ 羞辱創傷的影響,作者歸納下列幾種:

  • 自我防衛機轉
  • 自我歸因與投射性認同(為什麼是我?
  • 僵化的防衛機轉與因應的生存策略(我該怎麼做,可以不再被傷害?
  • 對世界的負面看法(覺得這個世界/他人很危險
  • 對關係的不安全感(這世界有可以相信的人嗎? 有人會愛我而不會傷害我嗎?

不論是哪種形式的羞辱創傷,請記得「是很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,而不是我很糟糕。」

S__164290578.jpg

 

▇ 面對羞辱創傷,作者提出「療癒六階段」:

  • 階段一 探究你的羞愧創傷:傷口被看見,才會被療癒。
  • 階段二 哀悼那些你所失去的,了解不是你的錯。
  • 階段三 撕下你的負面標籤:重述關於你的這個故事。
  • 階段四 情緒調節的練習與重新建立──面對情緒重現,我可以怎麼做?
  • 階段五 與唱衰魔人對話。
  • 階段六 與人互動。

 

S__164290579.jpg

當我們沒有機會在童年時培養「愛自己的能力」,或許我們有機會在長大後給自己「愛自己的勇氣」。

療癒自己,從看見傷開始。

 

另提醒,在分享自身創傷時請謹慎評估欲分享的對象,若沒有適合或是有把握的對象,建議可以選擇適合的心理師。

延伸閱讀:【完美樹洞|來函照登】家人這種病—努力不被拉下去已是最厲害的能力/周慕姿心理師回覆

3B1BD339-C007-4676-B404-1FC735205EA3.png

若您喜歡文章內容,請按火箭20次 🚀 

留言分享您想說的話

請轉發分享,讓更多文章被看見

🌺  非常感謝您喲  🌺

3B1BD339-C007-4676-B404-1FC735205EA3.png

地藏王菩薩愛您,迎接地藏王菩薩進入您的人生,
推薦您以下三個天界之舟出品的禱告運用,點閱播
放讓地藏王菩薩幫助您~驅離邪靈惡鬼騷擾、財運
亨通、身體健康、擺脫惡疾、人生順遂。

驅魔禱告|驅魔、收驚、制煞、鬼壓床、
運勢差、體虛多病

抗癌禱告|體虛多病、罹患癌症、而且家族
有相關遺傳病史,還是身邊有患者/癌友

發財禱告|投資理財、自營事業

天界之舟.地藏道場.佛法正宗.行善濟世

arrow
arrow

    Genu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